移民海外后才明白的事情

移民生活系列—

英语不努力学,是掌握不了的。 #

很多人以为到了国外,有了英语环境,自然会不费力地通过语言关。然而,除了小孩子,成年人想消除语言障碍谈何容易?许多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侨,其英语程度还属初级。
特别一些华人出了国还是沉浸在中文语言环境中,平时看国内新闻看抖音小红书,用微信交流,去华人公司打工或是做语言要求不高的技术工作,如此就算在国内10几年,提高也有限。

从中国出口到海外的食品,大都是给华人吃的。 #

在国内时,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:某某传统食品远销世界七大洲五大洋,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。
到国外才知道,中国的食品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或亚洲超市里见到,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,西人除了偶尔到中餐馆打打牙祭,平时几乎不买中国食品。
而这些华超食品种类有限,基本是国内中低档的。

在国外完全脱离华人圈,是不大可能的 #


国内人有这样的误解:到了国外,交的是西人朋友,接触的是英语,吃的是西餐……实际上,除了在华人稀少的城镇,以及生活在校园里,或者嫁了老外等情况,在中心大城市,海外华人的生活范围很大程度是在华人社区。

毕竟华人社区交通方便、购物方便、学校也不错,很多西人社区交通不便,大部分没有火车,有的甚至还需要坐船,或是坐落在深山老林或是海边的悬崖峭壁边上。没有大型购物中心和华超,学校也一般,华人是住不惯的。

频繁变换职业身份,没有什么了不起 #

频繁地身份转换,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,对于新移民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
对于移民,语言和文化对于找工作始终是道很难逾越的坎,所以很多人不停地尝试各种初级入门职业。
此外,对比国内挤破了头的去考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制或是教师,各行业的内卷,国外的体制内没有太多吸引力,只是养老金高福利好,没有灰色收入没有职务之便,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职业光环,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工资高的私企。

此外还有不少留学生为了移民选择了不适合的专业,那么拿到身份后第一件事就是换行业跳槽。

花园洋房别墅,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#

过去国内媒体经常报导某某“海外爱国人士”,如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,放弃汽车洋房,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云云。

在国外的二三线城市,特别是美国,只要你是劳动者自食其力,汽车洋房人人有份。

上电视上报纸,没什么了不起 #

在国外报纸电视是私营企业,所以这里的新闻媒体大家办、大家看,没准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焦点人物。

牙齿保健,不能不重视 #

出了国发现西人的一口白牙,似排珠,赛玉贝,咱们真是相形见拙,“难于启齿”,所以花心血让下一代一定爱护好自己的“门面”。

西人的孩子都有定期看牙医牙齿保健的意识和习惯,小到几个月的baby可能都会去看牙医。老一辈的华人基本是牙齿不痛不去看医生。

西方政要,没有什么可神秘的 #

在一些场合,与市长、省长、议员握个手、合个影,也并不难。
这里的政客是选举上来的,是个服务者,就算为了人设也会经常有些亲民活动,还会去做志愿者。

与西人交往,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 #

与西人较深层次地交往,除了语言的差异,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阂。谁都对身边事务的关心程度甚于外域,普通西人热衷中国文化、渴望结识华人朋友的少之又少。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在哪里都一样。

高学历知识分子,做普通工作不新鲜 #

人为了生存,要能屈能伸,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。
上世纪90年代,国内大学生、研究生远没如今这么泛滥,基本大学毕业就能有个不错的工作,积累下来在国内大大小小是个人物。

在西方不然,国内的学历大多不认可,工作经验大多不认可,英语又远比不上本地人,基本上从零开始。国内的律师、医生、博士、管理者之类来国外做体力的活的屡见不鲜。毕竟在西方,体力劳动的收入和初级基础入门脑力劳动的收入差别不大,只要愿意自降身价,愿意吃苦,谋生肯定没问题,至于社会地位就看自己的能力了。